6月11日
《光明日报》《农民日报》刊发
《看!生态治理打造产业“致富带”——安徽淮北加快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》
《荒山,真成了金山!》
《安徽省淮北市:“跨村联建”聚合力 共富共享促振兴》
报道烈山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做法成效
相关内容如下
《光明日报》烈山部分
看!生态治理打造产业“致富带”
——安徽淮北加快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
1.“在俺村,村民就业有保证!”
气温渐高,冬衣入柜。现在,只需在网络平台上轻轻一点,便有人上门取衣,洗净后送还。你是否知道你的衣服经历了怎样的“旅行”?
在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土型社区洁风工厂,工人正在对全国各地发来的包裹进行分拣,“有的需要水洗,有的需要干洗,有的需要低温洗……”工人手脚麻利,几秒钟便可完成一件衣服的分类。
在她身后,数十台清洗设备同时运转,另一侧,洗净消毒后的衣服按照客户下单平台分类挂放,穿行其间,如同走在“丛林”一般。“天越来越热,基本上过了高峰期,高峰期每天收衣在6000件以上。”工厂负责人张磊介绍,去年,工厂订单突破50万件,产值达450万元,向社区居民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,人均增收3.5万元。
衣服洗净后,还需要检查,对瑕疵进行修复,工人坐在一角,正全神贯注地钉扣子,“俺这腿不利索,钉钉扣子还算力所能及。现在收入稳稳的,蛮好”。
一线讲述
荒山,真成了金山!
讲述人: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社区
党总支原书记 宋兴宝
大半辈子光景,俺身后这片山,一直是荒山。地薄得很,种啥啥不长,种石榴实在是没法子的事。
别看“塔山石榴”如今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可当年却是个十足“赔钱货”,吃又吃不完、卖又卖不掉,石榴树都被砍了当柴烧。
真可谓“坡地无良田、旱涝没保障”,外人都说“好女不嫁榴园村”,你听了又有啥办法?
真没想到,有一天这片荒山有了“四季榴园”这样好听的名字,有了跟“皖南川藏线”相呼应的“皖北川藏线”,有了露营、滑雪这样的时兴事儿,一年有200多万人来俺们这儿玩。
荒山,真成了金山!
这一切,都得益于“跨村联营”。以前,大家各吃各饭,成不了事。这事儿,只靠着一个村能干成吗?如今,包括俺们榴园社区在内的全镇14个村,都是同一家公司股东。政府带头干,引来8000万投资,有了这些钱,才有如今好吃、好看、好玩的“四季榴园”。
留足运营的,保住兜底的,剩下的都是自己的。要说最开心的时候,那还得是分红,隔壁蒋疃社区靠着投放售货亭、建停车场就增收30多万元,党总支书记皇孝奎乐得嘴都合不拢喽!
更可喜的是,景区火了,带动2000多位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,还带动周边餐饮零售突破3000多万元。俺瞅着大家光吃了榴园地锅鸡还不够,临行都要带上一份走。
希望大家都来俺们这儿走走看看,人越多越热闹,闹得俺这心里哟,乐呵呵、喜洋洋!
《农民日报》烈山部分
安徽省淮北市:
“跨村联建”聚合力 共富共享促振兴
近年来,安徽省淮北市积极探索区域党建联建新模式,打破地域、行业、层级壁垒,以组织共建、资源共享、发展共商为核心,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,推动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,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。
织密“组织网”,变“单兵作战”为“握指成拳”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淮北市坚持党建引领,探索以镇域为单位,构建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的区域党建联建组织体系,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。以该市烈山镇为例,探索党建引领“跨村联建 托管运营”模式,构建起“1+1+N”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。即由镇党委牵头,以强村公司为依托,组织所辖行政村成立党建联盟,以“党建链”串起“共富链”。
“山又高来水又深,有女不嫁榴园村。”曾几何时,一首民谚道尽龙脊山下榴园村村民的辛酸。2022年,在烈山镇党委主导下,打破镇域组织体系壁垒,动员辖区内14个村(社区)共同出资成立淮北市禾佳景区管理公司,各村(社区)以资金、土地等形式入股成为合作主体,并分别委派一名懂经营、会管理的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作为董事会成员,共同开发乡村文旅产业,变“单兵作战”为“抱团发展”。如今,在联营片区内,榴园AAAA级景区、石榴博物馆、明清石榴园等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得以开发,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休闲观光。
淮北市探索推行跨区域党建联建模式,以资源整合之笔、产业集聚之墨,在乡村振兴答卷上书写下“跨村联建聚合力、共富共享促振兴”的精彩篇章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,为广袤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振兴样本。
来源:《光明日报》《农民日报》